回顾预渲染 是基于 prerender-spa-plugin
在项目构建时,通过无头浏览器模拟浏览器请求,将得到的数据插入给出的模板中,从而生成已经包含数据的html(这里其实有个天坑,最初尝试预渲染时为了方便,使用webpack-dev-server的proxy选项做了一次代理请求三方接口,然后预渲染并没有渲染出这些动态的数据。原因是因为预渲染的无头浏览器并不会走dev-server的代理,必须在客户端再配一层nginx代理,才能将请求转发,从而拿到动态数据插入模板)。
- 更快的构建速度,SSR是动态插入数据,并不会在构建时就去预加载数据,而是输入url后在服务端请求,拿到返回的数据插入模板后再返回给客户端。
- 嵌套路由下的个性化页面加载速度,个性化页面无法进行预渲染,ssr却可以解决。
- 更好的SEO。
- 更快的首屏加载速度。( 请求业务数据,和将数据转为html片段都在服务端进行了,浏览器负责加载资源,请求CDN资源,css渲染。到达时间缩短。之后走的依旧是前端路由,然后前端预取数据,所以这里仅仅首屏 )。
服务端数据必须与客户端数据保持一致,引入Vuex
- express生成一个服务器实例。
- 客户端使用打包好的index.html,因为之后还是要走前端路由,这个由
html-webpack-plugin
生成好的注入了前端打包好的脚本的html需要作为renderer的模板。 - 服务端entry-server.js打包好的入口传入createBundleRenderer,这里产出的是首屏html的主体部分。
- 通过2,3
vue-server-renderer
会将它们拼合成一个整体,再传至前端。
打包分为客户端文件的打包和服务端文件的打包。将公用的部分分离到webpack.base.config.js
。合并可以通过webpack-merge或者简单地通过Object.assign组合两种config。
- 客户端打包文件与正常SPA的打包文件没有什么区别,入口为entry-client.js。
- 服务端打包文件注意指定执行环境为node,打包使用commonjs规范,因为之后要在服务端跑的呀,入口为entry-server.js。
webpack.base.config
也没什么,默认entry为entry-client.js。webpack4以上记得指定打包模式。
- 服务端入口通过app.vue导出的createApp生成一个新的实例。
- 传入执行上下文中的url,以此匹配对应的所有组件,循环执行所有匹配到组件中的asyncData()即所需获取的异步数据。获取的数据存储在store.state中。
- 执行完毕后,将store.state注入context(之后客户端入口可以通过window.INITIAL_STATE)获取到这个已经全部获取过的store.state,以此保持服务端与客户端数据的一致性。此处若出错会导致混合失败,服务端数据被覆盖。浏览器用客户端的数据重新渲染
- 客户端入口通过app.vue导出的createApp生成一个新的实例。
- 将window.__INITIAL_STATE__注入store。
- 之后走前端路由,asyncData()中预取的操作在服务端已不再执行,所以此时前端预取。通过
router.beforeResolve((to, from, next)=>{})
匹配路由并预取数据。(注意,在同一嵌套路由下的组件的数据不要再重新获取了,diff实现)。 - 预取完毕后,将该实例挂载到根组件。
从以上也可以看出,index.js必须作为一个工厂函数,导出一个生成vue实例的函数,并且包含store,router这些在入口中使用到的实例。
setup-dev-server.js导出一个接收express实例和处理index.html和server-bundle.js的函数。
- 开发模式下,依赖
webpack-dev-middleware
执行代码监听并热更新打包,依赖webpack-hot-middleware
执行页面热更新。 - 导出内存中的打包好的index.html和server-bundle.js。在server.js入口,通过vue-server-renderer整合模板和服务端入口。
如果你依赖由组件生命周期钩子函数填充的上下文数据,则不建议使用流式传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