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78 lines (349 loc) · 33.2 KB

read-write-metrics.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78 lines (349 loc) · 33.2 KB

4.2 TiDB 读写流程相关监控原理解析

通常来说,监控存在的意义是帮助定位系统的瓶颈和异常。不管是常规巡检还是异常问题排查,系统的瓶颈主要出现在 CPU、内存、网络、磁盘,但是每个瓶颈有不同的横向维度。比如磁盘的 IOPS、吞吐量、延迟、抖动,所以在 TiDB 分布式数据库中具有大量的监控。

本节将会从读写流程的角度,介绍各个部分的关键监控。

为了保持行文连贯,不会插入大量的监控面板图,而是对监控图意义的更加详细解释,例如:

  1. 为什么需要这个监控?
  2. 这个监控在什么情况下会记录?
  3. 如果这个监控的值出现了异常,反应的是系统在哪一方面的瓶颈?

希望读者对监控理解之后,不仅可以看懂监控,还可以举一反三,能对监控的表达式按照业务需要进行调整。

4.2.1 读流程

如前文所述,对于一个读取的 SQL,需要将 TiKV 获取到的 Key-Value 转换为用户期望的 Schema 关系型数据。可以对这一句话使用问题的方式进行展开:

  1. TiKV 如何存取 Key-Value ?
  2. TiKV 如何知道需要获取哪些 Key-Value ?
  3. TiDB 如何构造这些请求?
  4. TiDB 拿到 Key-Value 之后如何根据 Schema 返回数据?
  5. TiDB 如何把最终数据返回给客户端?

希望读者可以根据以上问题阅读后续内容,同时在阅读完成以后,回顾问题加深理解。接下来的内容会按照自底向上的方式来回答以上问题,并分析监控存在的必要性以及监控和实际 SQL 执行过程的关联关系。

(1) TiKV 如何获取 Key-Value

TiKV 底层使用 RocksDB 存储引擎,TiKV 中处理 Query 相关的所有 KV 读取都是基于 RocksDB 的 Snapshot。Snapshot 是 RocksDB DB 实例某一个时间点的视图,可以通过 Snapshot 上的 Get 接口获取单个 KV,也可以通过获取 Iterator 来扫描一个范围。

Point-lookup: Get(key)

比如下图查找 “P”,需要从 L0 向下遍历每一层文件直到找到对应的 value:

  1. 从 Memtable 中查找,如果没有找到,则从 SST 文件中查找

  2. 除了 L0 外,对于每一层二分查找包含这个 key 的文件(每一个文件包含一个 key 的范围,如果目标 key 没有在这个范围之中,则跳过这个文件,另 L0 的文件是可能重叠的,需要查 L0 的所有文件)

  3. SST 文件中的查询

    • 通过 SST 的 Index Block 二分定位到 Key 所在的 Block
    • 在这个 Block 中进行 Bloom filter 检查,确定这个文件是否可能包含这个 Key:
      • 如果 Bloom filter 判断为 false,则该 key 一定不在本 block 中。
      • 如果 Bloom filter 判断为 ture,则该 key 可能在本 block 中。
  4. 通过 Index Block 二分查定位 key 所在的 Block(一个 SST 文件中包含多个 Block )

  5. 在 Data Block 中二分查找,找到对应的 value point-lookup

Range-lookup: Iterator

Iterator 是一个归并迭代器,是一个包含多个子 Iterator 的树结构(如下图所示),不同的子 Iterator 适用 LSM-tree 中不同的数据结构,可以简单的按照以下分类理解:

  1. MemTable(Mutable / Immutable)

  2. Block (Index Block / Data Block),RocksDB 使用 TwoLevelIterator 读取 SST File,其中使用 first_level_iter 读取 Index Block,使用 second_level_iter 读取 Data Block range-lookup

通过上面内容可以发现,不管是 Point-lookup 还是 Range-lookup 都需要读取 SST File 中的 Data Block(对于 point get, 如果在 Memtable 中找到了对应值,就可以直接返回。不需要再往下扫 SST 了),如果每一个 KV 请求都需要通过 IO 从 SST File 的 Data Block 中读取数据,整个系统肯定会因为 IO 而出现瓶颈,所以 RocksDB 中有 Block Cache 在内存中缓存数据。有了以上预备知识之后,就可以来分析在读取 Key-Value 的过程中使用的系统资源,以及查看对应资源的监控信息。以上过程中主要包含:

  1. Block Cache,这一部分依赖 Memory,对应的监控信息有:

    a. Block cache size:block cache 的大小。如果将 shared-block-cache 禁用,即为每个 CF 的 block cache 的大小 b. Block cache hit:block cache 的命中率 c. Block cache flow:不同 block cache 操作的流量 d. Block cache operations 不同 block cache 操作的个数

  2. 读取 SST Files,这部分主要依赖 IO,对应的监控信息为:

    a. SST read duration:读取 SST 所需的时间

  3. 二分查找过程中会比较 Key 的大小,这部分依赖 CPU,对应的监控有:

    a. RocksDB CPU:RocksDB 线程的 CPU 使用率

以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瓶颈,都可能导致读取 Key-Value 的延迟比较高,比如 Block cache size 非常小,命中率很低,那么每次都需要通过 SST File 读取数据必然延迟会加高,如果更糟糕的情况发生,比如 IO 打满或 CPU 打满,延迟会进一步加大。

如果 Block cache 命中率小,可以通过 Block cache flow 和 Block cache operations 进一步定位 Block cache 上面发生的事件。

(2) TiKV 如何知道需要获取哪些 Key-Value

TiDB 通过 gRPC 发送读取请求,读相关的请求主要包含 kv_get / kv_batch_get / coprocessor 三个接口,可以通过以下监控查看请求的数量、失败数量、延迟等情况:

  • gRPC message count:每种 gRPC 消息的个数

  • gRPC message failed:失败的 gRPC 消息的个数

  • gRPC message duration:gRPC 消息的执行时间

  • gRPC poll CPU:gRPC 线程的 CPU 使用率,gRPC 线程是一个纯 CPU 的线程,不涉及 IO 操作,如果使用率过高,可以考虑调整 gRPC 线程数量,不然客户端请求会因为处理不及时导致延迟加大,此时 gRPC 会成为瓶颈

以上三个监控能对整个过程进行一个概览性的分析,如果其中某一个监控指标出现了异常,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在 TiDB 4.0 引入统一线程池之后,kv_get / kv_batch_get / coprocessor 以上这三个接口的流量分别在两个线程池执行,分别为 Storage read threads pool (kv_get / kv_batch_get 接口) 和 Coprocessor threads pool (coprocessor 接口) ,这两个线程池中都由低中高三种优先级的线程。在 TiDB 4.0 中引入了 Unified Read Pool 之后,这些请求都会在同一个线程池中执行。

接下来分别解释如何将请求发送到对应的线程池,以及各个线程池内部的执行流程。

Storage read threads pool

kv_get / kv_batch_get 比较简单,在收到 gRPC 请求之后,根据优先级选择对应的线程池即 FuturePool,然后分发到对应的 FuturePool 之中。 当这个请求被 Pool 调度起来的之后,执行流程为:

  1. 从 RocksDB 获取一个 Snapshot

  2. 然后再在 Snapshot 上面使用 Point-lookup 获取相应的 Key-Value

获取 Snapshot 和通过 Snapshot 获取 KV 可以参考之前的内容。Storage read threads pool 可以通过以下监控来排查:

  • Storage async snapshot duration:执行 get 命令所需花费的时间(按照之前的说明,这部分时间就是调度之后,RocksDB->GetSnapshot() + Snapshot->Get(key) 的时间总和,所以不包含调度本身花费的时间)

  • Storage command total:可以查看 get 命令的数量

  • Storage ReadPool CPU:线程的 CPU 使用率

比较套路的排查思路是先查看 CPU 是否被打满。如果被打满,则查看是不是命令的数量比较多;如果 CPU 没有打满,但是 Storage async snapshot duration 延迟比较高,就按照获取 Snapshot 和从 Snapshot 中获取 KV 比较慢进行排查(参考前文)。

Coprocessor threads pool

Coprocessor 内部细节较多,下面进行一个简化的描述:

  1. TiKV 收到一个 coprocessor 的请求之后,先解析这个请求,然后根据优先级放入 Coprocessor 相应的线程池

  2. 请求被 Coprocessor 线程池调度起来之后,第一步先获取 Snapshot

  3. 然后根据 Snapshot 构建一个 Handler 用来处理这个请求

在大致了解以上流程之后,Coprocessor 相关的监控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1. Coprocessor CPU:线程的 CPU 使用率

  2. Wait duration:请求被调度 + 获取 Snapshot + 构建 Handler 的时间总和(监控中包含 max / .99 / .95 对应的延迟)

    a. 请求被调度这个延迟不涉及 IO 和网络,仅仅和 CPU 的负载有关,如果 CPU 的负载不高,调度的时间应该可以忽略不计 b. 构建 Handler 的时间在 CPU 负载不高的情况也可以忽略不计 c. Snapshot 获取时间如果过长,可以按照之前的内容进行排查 综上:首先应该查看 CPU 的负载情况,如果 CPU 的负载高则说明瓶颈在 CPU,否则进一步排查 Snapshot 获取慢的原因

  3. Handle duration:使用 Handler 处理这个请求的时间,Handle 过程包含:

    a. 算子的执行依赖 CPU,可以通过 CPU 的负载来定位瓶颈是否在 CPU b. 最底层的算子 TableScan / IndexScan 需要使用 Snapshot 的 Range-lookup,如果 CPU 负载不高,但是 Handle duration 延迟高,则按照 Range-lookup 慢的问题进一步排查

除了以上比较重要的监控指标,也可以通过以下监控辅助排查:

  • Total Request errors:下推的请求发生错误的个数,正常情况下,短时间内不应该有大量的错误

  • Total DAG executors:DAG executor 的个数,重点查看 TableScan 算子的数量,排查是否有大查询扫表将 CPU 资源占用

  • Total KV Cursor Operations:每个请求 scan key 的个数,如果 Scan keys 的数量特别大,会占用大量的系统资源,导致请求的延迟变大

  • Total Ops Details (Table Scan):table scan 对从 Snapshot 中获取的 Iterator 执行的操作统计

  • Total Ops Details (Index Scan):index scan 对从 Snapshot 中获取的 Iterator 执行的操作统计

  • Total RocksDB Perf Statistics:执行 scan 的时候,根据 perf 统计的 RocksDB 内部 operation 的个数

Unified Read Pool

在 TiDB 4.0 中参照了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构建了一个新的线程池 (yatp, yet another thread pool),并且将前面介绍的两种请求都统一到了这个线程池中进行处理,称为 Unified Read Pool。

在 Unified Read Pool 中,任务会根据优先级以及执行时长的不同被放到不同的队列中,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执行时间长、优先级低的读请求对其他请求的影响,减少延时和吞吐量的抖动。Unified Read Pool 可通过以下可以通过以下监控来排查:

  • Unified ReadPool CPU:线程的 CPU 使用率

  • Time used by level:各个 level 任务的 CPU 使用时间

  • Running tasks:当前读请求的数量

(3) TiDB 如何构造这些请求

在描述了 TiKV 如何处理 KV 相关请求,以及各个处理环节如何通过监控排查问题后,接下来将描述一条 SQL 经过哪些步骤最终构建一个合适的请求发送到 TiKV,以及如何将获取到的 KV 最终映射为客户端期望的结果。为了屏蔽细节对于读者的干扰,在不影响正确性的情况下对整个主流程进行简化为如下步骤:

  1. 从客户端的 Socket 读取一条 SQL

  2. 获取一个 Token

  3. 从 PD 获取 TSO (异步获取,此处拿到一个 tsFuture,后续的流程中可以通过 tsFuture 结构拿到真正的 TSO)

  4. 使用 Parser 将 SQL parse 为 AST

  5. 将 AST compile 为执行计划(此过程包含很多细节,比如 Validator / LogicalPlanOptimizer / PhysicalPlanOptimizer / Executor builder 等,由于都反映在 Compile duration 的监控之中,此处合为一个步骤)

  6. 执行上一步得到的执行计划

    a. Executor.Open(): 最底层的 Executor 会根据这条 SQL 处理的 Key 范围构建出多个要下发到 TiKV 的请求,并通过 distsql 的 API 将这些请求分发到 TiKV b. Executor.Next():最底层的 Executor 会将 distsql 返回的数据返回给上层 Executor constuct-read

由于这一部分涉及的监控非常多且复杂,本小节先从概览到细节对监控进行梳理:

  1. QPS:每秒的查询数量

  2. Duration:SQL 执行的耗时统计

  3. Get Token Duration:建立连接后获取 Token 耗时

  4. Parse Duration:SQL 语句解析耗时统计

  5. Compile Duration:将 SQL AST 编译成执行计划耗时统计

  6. Execution Duration:SQL 语句执行耗时统计

以上几个监控可以反映一个查询的时间消耗主要是在哪个大模块,比如:

  1. Parse Duration / Compile Duration 是纯 CPU 操作,如果 CPU 负载不高,但是耗时比较高,大部分情况是 insert ... values 太多。Compile 耗时比较高,可能是带了非关联子查询

  2. Get Token Duration 耗时比较高说明目前已经在执行的 SQL 达到了 TokenLimiter 的上限,具体情况可能很复杂,比如可能是简单的数量达到了上限,或则内部出现了卡死导致 Token 没有释放

  3. Execution Duration 包含了 Executor 执行过程中的总耗时。内部涉及的组件比较多,下文将专门对这一部分进行解释

  4. TSO 获取比较慢,下文会详细介绍

TSO 获取相关细节

因为 TSO 的监控对于很多使用者来说比较难懂,所以专门用一个小节对其内部细节进行分析。

所有 TiDB 与 PD 交互的逻辑都是通过一个 PD Client 的对象进行的,这个对象会在服务器启动时创建 Store 时创建出来,创建之后会开启一个新线程,专门负责批量从 PD 获取 TSO,这个线程的工作流程大致流程如下:

  1. TSO 线程监听一个 channel,如果这个 channel 里有 TSO 请求,那么就会开始向 PD 请求 TSO(如果这个 channel 有多个请求,本次请求会进行 batch)

  2. 将批量请求的 TSO 分配给这些请求

对于这些 TSO 请求,分为三个阶段:

  1. 将一个 TSO 请求放入这个 channel,对应的函数为 GetTSAsync,调用这个函数会得到一个 tsFuture 对象

  2. TSO 线程从 channel 拿到请求向 PD 发起 RPC 请求,获取 TSO,获取到 TSO 之后分配给相应的请求

  3. TSO 分配给相应的请求之后,就可以通过持有的 tsFuture 获取 TSO(调用 tsFuture.Wait())

目前系统没有对第一个阶段设置相应的监控信息,这个过程通常很快,除非 channel 满了,否则 GetTSAsync 函数很快返回,而 channel 满表示 RPC 请求延迟可能过高,可以通过 RPC 请求的 Duration 进一步分析。

  • PD TSO RPC Duration:反映向 PD 发起 RPC 请求的耗时,这个过程慢有两种可能:

    • TiDB 和 PD 之间的网络延迟高

    • PD 负载太高,能不能及时处理 TSO 的 RPC 请求

  • PD TSO Wait Duration:我们可能拿到一个 tsFuture 之后,很快做完 Parse 和 Compile 的过程,这个时候去调用 tsFuture.Wait(),但是这个时候 PD 的 TSO RPC 还没有返回,我们就需要等。该项监控反映的是这一过程的等待时间。

所以这部分的正确分析方式是先查看整个 TSO 是否延迟过大,再查看具体是哪个阶段延迟过大。

有了上面的讲解,下面用一个图来辅助理解: tso

注意图中标记了两种 TSO RPC Duration 的情况,因为 TSO 是异步获取的,后台线程在异步获取 TSO 过程中,处理 SQL 的线程在进行 Parse + Compile(Parse + Compile 完成后调用异步对象 tsFuture 获取真正的 TSO,所以 TSO Async Duration = Parse + Compile Duration),两种情况分别为:

  • CASE 1:TSO RPC Duration >= Parse + Compile Duration,这种情况调用 Wait 时,TSO 还未就绪,所以需要等待 RPC 返回 TSO,所以 TSO Wait Duration > 0

  • CASE 2:TSO RPC Duration < Parse + Compile Duration,这种情况调用在异步对象调用 tsFuture.Wait() 时,由于 RPC 已经返回真实的 TSO,所以 Wait Duration = 0

DistSQL 内部执行流程

distsql API 可以简单的认为包含一下几个重要步骤:

  1. Build Request
  2. Send Request
  3. Recv Response
  4. Decode Response

其中 Build Request / Decode Response 比较简单,Send Request / Recv Response 相对比较复杂,接下来先看看 Send Request 和 Recv Response 的过程,然后再分析其中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应的监控信息:

  1. Send Request 发送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send-request a. 首先根据请求中 Key 的范围在 RegionCache 找到对应的 Region,然后构造一个 copTask b. 根据并发配置,开启多个 copIteratorWorker goroutine c. 开启一个 copIteratorTaskSender goroutine 分发 copTask d. 各个 copIteratorWorker 并行处理 copTask(构造发往 TiKV 的请求,通过 gRPC 调用对应的接口)

  1. Recv Response 的接口过程分为两种情况

    a. 不需要对发送请求的返回结果保持发送之前的顺序 unordered-request b. 需要对发送请求的返回结果保持发送之前的顺序 ordered-request

以上是对 Send Request 和 Recv Response 的流程介绍。接下来介绍正常情况下需要关注哪些监控,查看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异常结果,以及对应的监控。

  • DistSQL

    • Distsql Duration:Distsql 处理的时长
    • Distsql QPS:Distsql 的数量统计
    • Distsql Partial QPS:每秒 Partial Results 的数量
    • Scan Keys Num:每个 Query 扫描的 Key 的数量
    • Scan Keys Partial Num:每一个 Partial Result 扫描的 Key 的数量
    • Partial Num:每个 SQL 语句 Partial Results 的数量
  • KV Request

    • KV Request Duration 999 by store:KV Request 执行时间,根据 TiKV 显示
    • KV Request Duration 999 by type:KV Request 执行时间,根据请求类型显示
    • KV Request OPS:KV 命令执行数量统计
  • Transaction

    • Transaction OPS:启动事务的数量统计
    • Transaction Regions Num 90:事务使用的 Region 数量统计
    • Transaction Max Write Size Bytes:事务写入的最大字节数统计
    • Transaction Max Write KV Num:事务写入的最大 Key-Value 数量统计
    • Load SafePoint OPS:更新 SafePoint 的数量统计

在请求处理的过程中,TiKV 可能会返回一些错误,对于这可能出现的错误以及它们的处理方式如下:

  1. 如果是 Region 相关的错误(Region 发生分裂、合并、调度等),会先进行 Backoff (sleep 一小段时间),然后进行重试,比如: a. Region 信息过期会使用新的 Region 信息重试任务 b. Region 的 leader 切换,会把请求发送给新的 Leader

  2. 如果部分 Key 上有锁,会进行 Resolve lock

  3. 如果有其他错误,则立即向上层返回错误,中断请求

错误相关的监控在 KV Errors 分类下:

  • KV Backoff Duration:重试请求的时间

  • TiClient Region Error OPS:TiKV 返回 Region 相关错误信息的数量

  • KV Backoff OPS:TiKV 返回错误信息的数量(事务冲突等)

  • Lock Resolve OPS:事务冲突相关的数量

  • Other Errors OPS:其他类型的错误数量,包括清锁和更新 SafePoint

(4) TiDB 拿到 Key-Value 之后如何根据 Schema 返回数据

TiDB 拿到 Key-Value 数据可能有两种格式:

  1. Coprocessor 返回的 chunk 格式
  2. Get / Batch Get 返回的 Key-Value 格式

对于这两种格式,Coprocessor 返回的 chunk 格式已经从 value 中把的 column 信息提取出来了,而 Get / Batch Get 返回的 Key-Value 还是按照 encode 之后的字节数组,所以需要进一步 decode,大致流程如下: decode-response

(5) TiDB 如何把最终数据返回给客户端的

从最底层的算子一层一层向上返回,最上层的算子拿到数据之后,通过 Socket 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4.2.2 写流程

如前文所述,对于一个写入的 SQL,需要根据已经定义的 Schama 转换为 Key-Value,并将这些 Key-Value 写入 TiKV。读取与写入在 TiDB 端的不同主要是最底层的 Executor,读取的底层 Executor 是 TableReaderExecutor / IndexReaderExecutor / IndexLookupExecutor,这些 Exceutor 主要依赖底层的 distsql API,而写入的底层 Executor 主要是 Insert / Update / Delete,主要依赖底层的 2PC 模块。所以与读流程相似的原理和监控不在本小节重复说明。本小节主要自顶向下梳理:

  1. TiDB 2PC(两阶段提交)
  2. TiKV Scheduler
  3. TiKV Raftstore

(2) 两阶段提交

当我们在谈论两阶段提交,我们在谈论什么?

提交的是什么

写入的算子 Insert / Update / Delete 在执行过程中对于写入的数据编码为 Key-Value 并先写入事务的 In-Memory Buffer,写入的数据包含两类:

  1. 普通数据插入
  2. 索引数据插入

普通数据和索引数据使用不同的编码方式转换 Key 和 Value,如何将数据编码成对应的 Key-Value 的细节与监控以及原理无关,这一部分可以暂时忽略,统一理解为 Key-Value 即可。

两阶段提交的本质就是将 In-Memory Buffer 中的 Key-Value 通过 tikv client 写入到 TiKV 中。

如何提交

顾名思义,两阶段提交就是将事务的提交分成两个阶段:

  1. Prewrite
  2. Commit

在每个 Transaction 开启时会获取一个 TSO 作为 start_ts,在 Prewrite 成功后 Commit 前获取 TSO 作为 commit_ts,如下图: 2pc

了解以上基础认识之后,可以进一步查看这个过程中的监控信息,以及监控信息背后所代表的详细信息。

(3) 本地事务冲突检测

如果配置文件中启用了本地事务冲突检测

[txn-local-latches]
enabled = true
capacity = 2048000

在 Prewrite 之前,会先在本地等待内存锁,如果冲突比较严重,等待内存锁的时间也可能比较长,具体可以参考监控:

  • Local Latch Wait Duration:本地事务等待时间

(4) 事务相关监控

在介绍 Distsql 部分时已经罗列过:

  • Transaction 面板

    • Transaction OPS:事务执行数量统计
    • Duration:事务执行的时间(如果启用 Latches,则包含 Latches 的时间)
    • Transaction Retry Num:事务重试次数
    • Transaction Statement Num:一个事务中的 SQL 语句数量
    • Session Retry Error OPS:事务重试时遇到的错误数量
    • KV Transaction OPS:启动事务的数量统计
    • Transaction Regions Num 90:事务使用的 Region 数量统计
    • Transaction Max Write Size Bytes:事务写入的最大字节数统计
    • Transaction Max Write KV Num:事务写入的最大 Key-Value 数量统计
  • KV Errors

    • KV Backoff Duration:KV 重试请求的时间
    • TiClient Region Error OPS:TiKV 返回 Region 相关错误信息的数量
    • KV Backoff OPS:TiKV 返回错误信息的数量(事务冲突等)
    • Lock Resolve OPS:事务冲突相关的数量

以上主要是 TiDB 端 2PC 的基本知识,以及需要关注的监控,接下来关注 TiKV 端。

(5) TiKV Scheduler

Scheduler 是什么

Scheduler 可以简单的认为是包含以下两部分的一个对象: 1. 内存锁 Latches 2. 两个线程池(普通优先级 / 高优先级)

其中 Latches 的实现与 TiDB 的实现类似,都用于等锁,一个 Prewrite 和 Commit 涉及多个 Key-Value 时,只有所有的 Key 都拿到内存锁,才会真正进入 Scheduler 的线程池执行具体的写入逻辑。

而线程池内执行的具体逻辑就比较复杂,对于不同的写入请求逻辑也不一致,可以简化为:

  1. 获取 Snapshot
  2. 执行具体的命令(依赖于前一步获取到的 Snapshot ),普通优先级的线程池负责处理 Prewrite、Commit 等写入请求,而高优先级的线程池负责处理 Resolve Lock 等高优先级的任务

对于具体的命令执行,这里对于 Prewrite 和 Commit 也给出一个最简化的流程:

  1. Prewrite:

    a. 对于每一个 Key:load lock,如果这个 key 已经存在锁,则对于这个 key 返回 KeyIsLocked 错误 b. 为每一个没有被锁住的 key 新建一个锁信息(此时锁信息还在内存中) c. 如果之前已经发现有 Key 被锁住,则返回这些冲突的 Key;如果所有的 Key 都没有被锁住,则将内存中的锁信息异步写入到 raftstore

  2. Commit

    a. 对于每一个 Key:load lock,这个 lock key 是在 Prewrite 的阶段写入的,如果已经不存在了,则返回 TxnLockNotFound 错误,如果存在则从锁信息中拿到 Value b. 将 Key-Value 异步写入到 raftstore

从上面的信息我们可以发现有哪些环节是需要监控的:

  1. Scheduler 中包含两个线程池,所以需要关注这部分线程的 CPU 负载
  2. 当前线程池正在处理的 Command 数量
  3. 内存锁的等待时间
  4. 拿到 Snapshot 的时间
  5. Load lock 需要的时间
  6. 异步写入的时间
  7. Scheduler 执行一个命令的时间

Scheduler 相关监控

  • gRPC

    • gRPC duration:请求在 TiKV 端的总耗时(主要关心 Prewrite / Commit 两种类型),通过对比 TiKV 的 gRPC duration 以及 TiDB 中的 KV duration 可以发现潜在的网络问题。比如 gRPC duration 很短但是 TiDB 的 KV duration 显示很长,说明 TiDB 和 TiKV 之间网络延迟可能很高,或者 TiDB 和 TiKV 之间的网卡带宽打满了。如果 TiDB 和 TiKV 的响应时间相符,但是时间比较长,可以查看与 Schduler Duration 是否相符进一步排查。gRPC duration 的时间等于 gRPC 线程池将这个请求分发给 Scheduler 模块以及这个命令在 Scheduler 内部执行时间的总和。
  • Scheduler

    • Scheduler stage total:每种命令不同阶段的个数,正常情况下,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错误
    • Scheduler priority commands:不同优先级命令的个数
    • Scheduler pending commands:每个 TiKV 实例上 pending 命令的个数
    • Scheduler duration:等于 latch-wait duration + async-snapshot duration + load lock (all keys total) + async-write duration 的时间总和。
    • Scheduler worker CPU:scheduler worker 线程的 CPU 使用率
    • Scheduler latch wait duration:latch wait 延迟高的原因:
      • 多个事务同时对相同的 key 进行写操作导致冲突,每一个 key 都需要等前一个事务在该 region 上的涉及到这个 key 的写请求(可能是 prewrite、commit 或者 acquire-pessimistic-lock)完成 raft 日志复制后,才能获得 latch 锁
    • Scheduler keys read:commit 命令读取 key 的个数
    • Scheduler keys written:commit 命令写入 key 的个数
    • Scheduler scan details:执行 commit 命令时,扫描每个 CF 中 key 的详细情况
    • Scheduler scan details [lock]:执行 commit 命令时,扫描每个 lock CF 中 key 的详细情况
    • Scheduler scan details [write]:执行 commit 命令时,扫描每个 write CF 中 key 的详细情况
    • Scheduler scan details [default]:执行 commit 命令时,扫描每个 default CF 中 key 的详细情况
  • Storage

    • Storage async-snapshot duration:请求 raft snapshot 的延迟(读之前需要取一个 snapshot)
    • Storage async-write duration:raft 写入延迟,如果发现部分延迟高,则需要通过后续 Raftstore 的部分进一步定位

总的说来,Schduler 这部分的主要工作就是拿到一个 Snapshot 然后根据这个请求的具体类型执行一些具体逻辑,比如读锁信息,然后将最终要写入的数据写入 Raftstore。所以 Scheduler 本身是否达到瓶颈,一部分可以根据之前的读取流程排查获取 Snapshot 和读取锁信息这部分是否达到了瓶颈;另一部分是查看 Scheduler worker CPU 执行具体逻辑时 CPU 的负载是否较高。如果都没有问题,则进入下部分 Raftstore 的写入过程进一步排查。

(6) TiKV Raftstore

下图展示 Raftstore 在 TiKV 体系中所处的层级,同一个 Region 在一个集群中有多个副本。Raftstore 可以理解为使用 Raft 协议使一个 Region 的 Key-Value 数据在多个 RocksDB 中的保持一致。 raftstore

Raftstore 整体上来看可以分为 Write Raft Log 和 Apply Raft Log 两个部分,其中包含大量的细节,简单地从以下维度理解:

  1. IO:两个 RocksDB 实例

    • Raft RocksDB 用于保存 Raft 日志
    • KV RocksDB 用于保存 Key-Value 数据
  2. CPU:两个线程池(每个线程池默认为两个线程)

    • raft 线程池
    • apply 线程池
  3. Network:leader 向 follower 同步日志

上层的写入请求会构造一个 PeerMsg::RaftCommand,里面包含写入的 Key-Value,并将 RaftCommand 通过 Router 发送到 raft 线程池,raft 线程将 Raft 日志写入到 Raft RocksDB 并同步给其他 Peer,当日志提交之后,apply 线程将数据写入 KV RocksDB,整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write-kvdb

相关的监控在 TiKV dashboard 中按照 Raft IO / Raft process / Raft messages / Raft propose 分类组织:

  • Thread CPU

    • Raft store CPU:raft 线程的 CPU 使用率,通常应低于 80%
    • Async apply CPU:apply 线程的 CPU 使用率,通常应低于 90%
  • Raft propose

    • Raft proposals per ready:在一个 mio tick 内,所有 Region proposal 的个数
    • Raft read/write proposals:不同类型的 proposal 的个数
    • Propose wait duration:发送请求给 raftstore,到 raftstore 真正处理请求之间的延迟。如果该延迟比较长,说明 raftstore 比较繁忙或者 append log 比较耗时导致 raftstore 不能及时处理请求
    • Apply wait duration:committed raft log 发送给 apply 线程到 apply 线程真正 apply 这些 log 之间的延迟。如果该延迟比较高说明 apply 线程比较繁忙。需要查看是否由于 apply CPU 过高导致,或者磁盘负载比较高导致
    • Raft log speed:peer propose 日志的速度
  • Raft IO

    • Apply log duration:Raft apply 日志所花费的时间,执行 raft log 的耗时,apply log 是指把用户数据写入到 kvdb
    • Append log duration:Raft append 日志所花费的时间,写 raft log 的耗时。把 raft log 写入到 raftdb 中,建议小于 50ms,如果延时比较高,进一步排查 Raft RocksDB 慢的问题
    • Commit log duration:Raft 将日志发送到其他节点上,并收到过半的确认的时间
  • Raft message

    • Sent messages per server:每个 TiKV 实例发送 Raft 消息的个数
    • Flush messages per server:每个 TiKV 实例持久化 Raft 消息的个数
    • Receive messages per server:每个 TiKV 实例接受 Raft 消息的个数
    • Messages:发送不同类型的 Raft 消息的个数
    • Vote:Raft 投票消息发送的个数
    • Raft dropped messages:丢弃不同类型的 Raft 消息的个数

(7) RocksDB 和 Titan

TiKV 中所有的持久化数据都会写入到 RocksDB 中,每个 TiKV 都会创建两个 RocksDB 实例:

  • Raft RocksDB:负责存储 Raft Log
  • KV RocksDB:负责存储 KV 数据以及 Region 的元信息

RocksDB 是一个 LSM-tree 结构,写入的文件被分为多个不同的 level,其写入过程以及相关的重点监控有:

  1. 数据写入 Memtable 中,同时也会写入 WAL

    • Memtable size:每个 CF 的 memtable 的大小
    • WAL sync operations:sync WAL 操作的个数
    • WAL sync duration:sync WAL 操作的耗时
    • Write operations:write 操作的个数
    • Write duration:write 操作的耗时
    • Write flow:不同写操作的流量
  2. 当 Memtable 到达容量设置上限时,会转换为 Immutable Memtable,异步刷入持久化设备中,最初写入的文件被放到第一个 level 中 (level0)

  3. 当持久化设备中的文件到达设定的条件时,会进行 Compaction,重新组织数据

    • Compaction operations:Compaction 和 flush 操作的个数
    • Compaction duration:Compaction 和 flush 操作的耗时
    • Compaction flow:Compaction 相关的流量
    • Compaction pending bytes:等待 Compaction 的大小

当 level0 文件数量 / Memtable 数量 / 等待 compaction 的数据大小到达上限时,会触发 RocksDB 的流控机制,称为 Write Stall,降低写入速度甚至停止写入,其相关的监控有:

  • Write stall duration:由于 write stall 造成的时间开销,正常情况下应为 0
  • Stall conditions changed of each CF:每个 CF stall 的原因

关于 Titan 的详细介绍见第 1 章 8 节。简单来说,Titan 为了解决 LSM-tree 在 Key-Value 较大时存在的写放大问题,将较大的 Value 存储到 Blob 文件中。对于 Titan ,LSM-tree 部分监控与 RocksDB 部分的监控,我们需要关注的是 Blob 文件相关的监控:

  • Blob file size:Blob 文件的大小
  • Blob seek duration:Blob 文件中进行 seek 操作的耗时
  • Blob get duration:Blob 文件进行 get 操作的耗时
  • Blob bytes/keys flow:Blob 文件的写入流量

同时,Titan 也会对 Blob 文件进行 GC,相关的监控有:

  • Blob GC file:Blob 文件 GC 的个数
  • Blob GC duration:Blob 文件 GC 操作的耗时
  • Blob GC bytes / keys flow:Blob 文件 GC 的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