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76 lines (45 loc) · 6.47 KB

BayesTheorem.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76 lines (45 loc) · 6.47 KB

所谓的贝叶斯方法源于 托马斯·贝叶斯(Thomas Bayes)生前为解决一个“逆概”问题写的一篇文章,而这篇文章是在他死后才由他的一位朋友发表出来的。在贝叶斯写这篇文章之前,人们已经能够计算“正向概率”,如“假设袋子里面有N个白球,M个黑球,你伸手进去摸一把,摸出黑球的概率是多大”。而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反过来:“如果我们事先并不知道袋子里面黑白球的比例,而是闭着眼睛摸出一个(或好几个)球,观察这些取出来的球的颜色之后,那么我们可以就此对袋子里面的黑白球的比例作出什么样的推测”。这个问题,就是所谓的逆概问题。

实际上,贝叶斯当时的论文只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个直接的求解尝试,并不清楚他当时是不是已经意识到这里面包含着的深刻的思想。然而后来,贝叶斯方法席卷了概率论,并将应用延伸到各个问题领域,所有需要作出概率预测的地方都可以见到贝叶斯方法的影子,特别地,贝叶斯是机器学习的核心方法之一。

这背后的深刻原因在于,现实世界本身就是不确定的,人类的观察能力是有局限性的(否则有很大一部分科学就没有必要做了——设想我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电子的运行,还需要对原子模型争吵不休吗?),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只是事物表面上的结果,沿用刚才那个袋子里面取球的比方,我们往往只能知道从里面取出来的球是什么颜色,而并不能直接看到袋子里面实际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提供一个猜测(hypothesis,更为严格的说法是“假设”,这里用“猜测”更通俗易懂一点),所谓猜测,当然就是不确定的(很可能有好多种乃至无数种猜测都能满足目前的观测),但也绝对不是两眼一抹黑瞎蒙——具体地说,我们需要做两件事情:

  1. 算出各种不同猜测的可能性大小。计算特定猜测的后验概率,对于连续的猜测空间则是计算猜测的概率密度函数。
  2. 算出最靠谱的猜测是什么。就是所谓的模型比较,模型比较如果不考虑先验概率的话就是最大似然方法。

贝叶斯公式

贝叶斯公式是怎么来的?我们使用 wikipedia 上的一个例子:

一所学校里面有 60% 的男生,40% 的女生。男生总是穿长裤,女生则一半穿长裤一半穿裙子。

有了这些信息之后我们可以容易地计算“随机选取一个学生,他(她)穿长裤的概率和穿裙子的概率是多大”,这个就是前面说的“正向概率”的计算。然而,假设你走在校园中,迎面走来一个穿长裤的学生(很不幸的是你高度近视,你只看得见他(她)穿的是否长裤,而无法确定他(她)的性别),你能够推断出他(她)是男生的概率是多大吗?

这里可以把问题重新叙述成:你在校园里面随机游走,遇到了 N 个穿长裤的人(仍然假设你无法直接观察到他们的性别),问这 N 个人里面有多少个男生。这样的话,问题就简单了许多,可以算出学校里面有多少穿长裤的,然后在这些人里面再算出有多少男生?

我们来算一算:假设学校里面人的总数是 U 个。60% 的男生都穿长裤,于是我们得到了 U * P(Boy) * P(Pants|Boy) 个穿长裤的男生。40% 的女生里面又有一半(50%)是穿长裤的,于是我们又得到了 U * P(Girl) * P(Pants|Girl) 个穿长裤的(女生)。加起来一共是 U * P(Boy) * P(Pants|Boy) + U * P(Girl) * P(Pants|Girl) 个穿长裤的,其中有 U * P(Boy) * P(Pants|Boy) 个男生。这里:

  • P(Boy) 是男生的概率 = 60%,这里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男生的比例;
  • P(Pants|Boy) 是条件概率,即在 Boy 这个条件下穿长裤的概率是多大,这里是 100% ,因为所有男生都穿长裤;

我们要求的是穿长裤的人里面有多少男生 P(Boy|Pants) ,这里计算的结果是 U * P(Boy) * P(Pants|Boy) / [U * P(Boy) * P(Pants|Boy) + U * P(Girl) * P(Pants|Girl)]。容易发现这里校园内人的总数是无关的,可以消去。于是得到

P(Boy|Pants) = P(Boy) * P(Pants|Boy) / [P(Boy) * P(Pants|Boy) + P(Girl) * P(Pants|Girl)]

注意,如果把上式收缩起来,分母其实就是 P(Pants) ,分子其实就是 P(Pants, Boy) 。而这个比例很自然地就读作:在穿长裤的人P(Pants)里面有多少穿长裤的男孩P(Pants, Boy)。上式中的 Pants 和 Boy/Girl 可以指代一切东西,所以其一般形式就是:

P(B|A) = P(A|B) * P(B) / [P(A|B) * P(B) + P(A|~B) * P(~B) ]

收缩起来就是:

P(B|A) = P(A ∩ B) / P(A)  
P(B|A) * P(A) = P(A ∩ B)    // 等价于上面

上面 P(A ∩ B) 表示事件 A 和 B 同时发生的概率,如下文氏图所示:

公式的理解

我们可以将上面的公式进一步表达为如下格式:

P(A|B) = P(A) * P(B|A) / P(B)

这里 P(A) 称为先验概率(Prior probability),即在B事件发生之前,我们对A事件概率的一个判断。P(A|B)称为后验概率(Posterior probability),即在B事件发生之后,我们对A事件概率的重新评估。P(B|A)/P(B)称为可能性函数(Likelyhood),这是一个调整因子,使得预估概率更接近真实概率。

对上面的例子来说,

P(Boy|Pants) = P(Boy) * P(Pants|Boy) / P(Pants)

P(Boy) = 60% ,这是一个先验概率,即没有看到一个穿长裤的同学之前,任意一个同学是男生的概率。P(Pants) 也是一个先验概率,表示看到一个穿长裤同学的概率。问题是在看到一个穿长裤同学的的情况下,判断这个同学是男生的概率有多大,即求P(Boy|Pants),我们把这个概率叫做后验概率,即在一个事件P(Pants)发生之后,对P(Boy)的修正。

更多阅读

数学之美番外篇:平凡而又神奇的贝叶斯方法
贝叶斯推断及其互联网应用(一):定理简介
贝叶斯推断及其互联网应用(二):过滤垃圾邮件
How to Write a Spelling Corre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