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42 lines (31 loc) · 3.61 KB

schema-cache.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42 lines (31 loc) · 3.61 KB
title summary
Schema 缓存
TiDB 对于 schema 信息采用基于 LRU 的缓存机制,在大量数据库和表的场景下能够显著减少 schema 信息的内存占用以及提高性能。

Schema 缓存

在一些多租户的场景下,可能会存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个数据库和表。这些数据库和表的 schema 信息如果全部加载到内存中,一方面会占用大量的内存,另一方面会导致相关的访问性能变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TiDB 引入了类似于 LRU 的 schema 缓存机制。只将最近用到的数据库和表的 schema 信息缓存到内存中。

配置 schema 缓存

可以通过配置系统变量 tidb_schema_cache_size 来打开 schema 缓存特性。

最佳实践

  • 在大量数据库和表的场景下(例如 10 万以上的数据库和表数量)或者当数据库和表的数量大到影响系统性能时,建议打开 schema 缓存特性。
  • 可以通过观测 TiDB 监控中 Schema load 下的子面板 Infoschema v2 Cache Operation 来查看 schema 缓存的命中率。如果命中率较低,可以调大 tidb_schema_cache_size
  • 可以通过观测 TiDB 监控中 Schema load 下的子面板 Infoschema v2 Cache Size 来查看当前使用的 schema 缓存的大小。
  • 建议关闭 performance.force-init-stats 以减少 TiDB 的启动时间。
  • 如果需要创建大量的表(例如 10 万张以上),建议将参数 split-table 设置为 false 以减少 Region 数量,从而降低 TiKV 的内存。

已知限制

在大量数据库和表的场景下,有以下已知问题:

  • 单个集群的表的数量不能超过 300 万张。

  • 当单个集群的表的数量超过 30 万张时,请不要将 tidb_schema_cache_size 取值设置为 0,否则可能导致 TiDB OOM。

  • 当使用外键时,可能会增加集群 DDL 的执行时长。

  • 当对表的访问没有规律,如 time1 访问一批表,time2 访问另外一批表,而且设置的 tidb_schema_cache_size 较小时,会导致这些 schema 信息被频繁地被逐出,频繁地被缓存,造成性能抖动。该特性比较适合被频繁访问的库和表是相对固定的场景。

  • 统计信息不一定能够及时收集。

  • 一些元数据信息的访问会变慢。

  • 切换 schema 缓存开关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 全量列举所有元数据信息的相关操作会变慢,如:

    • SHOW FULL TABLES
    • FLASHBACK
    • ALTER TABLE ... SET TIFLASH MODE ...
  • 对于设置了 AUTO_INCREMENTAUTO_RANDOM 属性的表,如果 schema 缓存设置过小,这些表的元信息可能会在内存中被频繁地缓存和淘汰。这种频繁的缓存变动可能导致未使用完的 ID 段失效,从而引发 ID 跳变。在写入量较大的场景下,甚至可能导致 ID 段耗尽。为减少此类问题并提升系统稳定性,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通过监控面板查看 schema 缓存的命中率和大小,以评估缓存设置是否合理。并适当调大 schema 缓存大小,以减少频繁的缓存淘汰。
    • AUTO_ID_CACHE 设置为 1,以防止 ID 跳变。
    • 合理设置 AUTO_RANDOM 的分片位和保留位,避免可分配 ID 范围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