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ine.c 中 device_draw_line方法解释:
Bresenham 是光栅化的直线算法,或者说是通过像素来模拟直线。比如下图所示像素点来模拟红色的直线。
给定两个起点 P1(x1, y1) | P2(x2, y2),如何绘制两点之间的连线呢。这里假设斜率约束在0<m<1,那么算法的过程如下:
1. 绘制起点 (x1, y1)
2. 绘制下一个点, X坐标加1,判断是否到终点,如果是则算法完成。否则找下一个点,由上图可知将要绘制的点不是右邻点,要么就是右上邻接点
3. 绘制点
4. 跳回第二步骤
5. 结束
算法具体过程就是在每次绘制点的时候选取与直线的交点y坐标的差最小的那个点:
那么问题聚焦在如何找最近的点,逻辑上每次 x 都递增 1,y 则增加 1 或不增加。具体上图,假设已经绘制到了 d1 点,
那么接下来 x 加 1,但是选择 d2 还是 u 点呢,直观上可以知道 d2 与目标直线和 x + 1 直线的交点比较近,即纵坐标之差小。
换句话说 (x + 1, y + 1) 点纵坐标差大于 0.5。 所以选择 d2 ,其他点也按照该规则执行。
假设以 (x, y) 为绘制起点,一般情况下的直观想法是先求 m = dy /dx( y 的增量),然后逐步递增 x, 设新的点为 x1 = x + j ,则 y1 = round(y + j * m) 。
可以看到,这个过程涉及大量的浮点运算,效率上是比较低的(特别是在嵌入式应用中,DSP可以一周期内完成2次乘法,一次浮点却要上百个周期)。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Bresenham 算法,如图1, (x, y +ε) 的下一个点为 (x, y + ε + m), 这里 ε 为累加误差。可以看出,当 ε+m < 0.5 时,绘制 (x + 1, y) 点,
否则绘制 (x + 1, y + 1) 点。每次绘制后, ε 将更新为新值:
ε = ε + m ,如果 (ε + m) <0.5 (或表示为 2 * (ε + m) < 1 )
ε = ε + m – 1,其他情况
将上述公式都乘以 dx ,并将 ε * dx 用新符号 ξ 表示,可得
ξ = ξ + dy,如果 2 * (ξ + dy) < dx
ξ = ξ + dy – dx,其他情况
可以看到,此时运算已经全变为整数了。以下为算法的伪代码:
ξ ← 0,y ← y1
For x ← x1 to x2 do
Plot Point at (x, y)
If (2(ξ + dy) < dx)
ξ ←ξ + dy
Else
y ← y + 1,ξ ←ξ + dy – dx
End If
End For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会发现,当 dy > dx 或出现上图右侧情况时,便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这是由于我们只考虑 dx > dy, 且 (x, y) 的增量均为正的情况所致
c语言的实现:
void draw_line(int x1, int y1, int x2, int y2)
{
int dx = x2 - x1;
int dy = y2 - y1;
int ux = ((dx > 0) << 1) - 1;
int uy = ((dy > 0) << 1) - 1;
int x = x1, y = y1, eps;
eps = 0; dx = abs(dx); dy = abs(dy);
if (dx > dy)
{
for (x = x1; x != x2; x += ux)
{
printf("x = %d y = %d\n", x, y);
eps += dy;
if ((eps << 1) >= dx)
{
y += uy; eps -= dx;
}
}
}
else
{
for (y = y1; y != y2; y += uy)
{
printf("x = %d y = %d\n", x, y);
eps += dx;
if ((eps << 1) >= dy)
{
x += ux; eps -= dy;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