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开始于GPSnoopy的RayTracingInVulkan 工程的fork,本身是一个非常工整的Vulkan渲染管线,作者在使用Vulkan的RayTracing管线实现了RayTracingInOneWeekend的GPU版本,性能很高。
基于其版本,增加了重要性采样,Shading模型,更全面的Model的加载,以及Reproject和降噪处理。使之更加走向标准的离线渲染器效果(Blender Cycles GPU)。
抽象了Renderer的概念,可以方便的改造多种渲染管线,配合扩展的benchmark系统,方便测试和对比各管线性能。
针对Vulkan的各种新特性,进行了大量学习,实现Visibility Buffer,GPU Indirect Draw等等,同时测试新特性在移动平台(Android)的兼容性与性能。结合传统渲染,实现了一个效果接近PathTracing的HybridRenderer,接近游戏运行时可用状态,并在支持光追的Android真机上流畅运行(30-60fps)
通过本项目,旨在补上在现代渲染上缺的课,同时更加深入的理解GPU光线跟踪,争取在下一个时代来临前做好准备。
是的,我认为将来光线跟踪一定会成为主流。
在我的RTX4070上,1920x1080下,1spp + 多帧sample的情况下,图库内的场景基本都能跑出400-500fps的帧率。并且在后期完成reproject后,这个帧率是有可能在真实的实时渲染环境内达到的。rtx的性能出乎了我的意料
目前很多实现的细节还没有深究,应该还有一定的优化空间
原作者在benchmark方面做了一些框架型的工作,我引入了libcurl来上传benchmark分数,后期可以针对固定版本,作一些benchmark收集,也许做成一个光追性能的标准测试程序也有可能
使用下列指令可以对单场景进行benchmark
gkNextRenderer.exe --width=1920 --height=1080 --scene=0 --benchmark
下列指令可以进行所有场景遍历benchmark
gkNextRenderer.exe --width=1920 --height=1080 --benchmark --next-scenes
目前benchmark结果会上传我的个人网站,进行信息统计
https://gameknife.site:60011/gpubenchmark?category=LuxBall&renderer=RayTracingRenderer
-
[VCPKG] 是一个好东西,2024年我才“了解”到,真的是相见恨晚。这是一个类似于npm / pip的针对cpp的包管理库,由微软维护,但支持的平台有win/linux/osx/android/ios甚至主机。通过vcpkg,很方便的就做到了windows, linux, macOS的跨平台。目前我的steamdeck和apple m3的mbp,均可以正常的跑起来. steamdeck在打开棋盘格渲染后甚至有40+的fps
-
[RayQuery] 因为一开始是接触的metal3的hardware raytracing,当时的写法是在一个compute shader里调用rayquery的接口。而此demo使用的是khr_raytracing_pipeline,更加类似dx12的写法。而ray query其实也是可以用的。我在8gen2上写了一个vulkan初始化程序,他的光追也是只支持到ray query,因此感觉这个才是一个真正的跨平台方案。
-
[PathTracing] SmallPT的思路是非常直观的,就是“模拟”真实世界。肆无忌惮的朝球面的各个方向发射射线,然后模拟光线的反弹。蒙特卡洛方法,通过无数多的样本,最终收敛到一个真实的结果。 所以基础的PT代码,是非常好看的,一个递归算法就解决了。 而PT之所以有这么多人研究,就是希望他能够更快,能够不发射这么多的样本,就可以得到一个真实的结果。
-
[HDR] 一直对HDR显示挺陌生的,vulkan在swapchain创建时直接提供了可供选择的hdr surface和colorspace定义,渲染时按照PQ的定义,直接将线性颜色写入swapchain的10bit纹理即可,十分方便。对于hdr,怎么输出成纹理显示出来也是一个问题。avif可能是一个终极解决方案,现代浏览器对avif支持也很好,页面上的avif图片直接可以被hdr显示出来。因此摸索了下,通过aom库将backbuffer encode到avif输出。benchmark页面和gallery中的图片都是这样输出的。
-
[光追加速结构] raytracing框架下的acceleration struct是一个非常好的抽象。他对场景管理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好的概括。高速的trace性能,大胆设想一下,整个渲染管线完全抛弃光栅化也不是不行。一次primary ray的对pc来说代价其实很小。考虑可以做一种实验性的renderer,尝试下性能和开销。
-
[Visbiliy Buffer] 其实10年前就提出了,最近翻出来研究,发现和现代渲染架构算是绑死的,目前这套bindless架构十分适合实现他,于是很快就写了一个modern deferred renderer,目前已经搬兼容了安卓平台。可以看出,几乎所有情况,visibility buffer都会比传统gbuffer的方式快,在场景overdraw严重的工况下,visibiliy buffer最多可以快到一倍。在安卓手机上尤为明显。看来带宽友好哈cache friendly的方式确实提效明显。
-
[Multi Draw Indirect] 功能已经出来挺久了,基本上,可以将drawcall的消耗完全的在cpu释放,让drawcall的组织,通过cs移交给gpu。包括视锥裁剪,遮挡剔除,LOD切换等。这些工作,其实也非常时候GPU并行。为了验证MDI,我专门修复了baserendering,制作了一个多达2w+ instance node的场景,用于测试。目前在这个无剔除的渲染结构上,可以看出MDI相对于传统的CPU drawcall,已经快出好几倍了。帧耗时是0.7ms vs 2.5ms。后续准备把剔除和LOD也在这个场景上制作了,关注后续效果。
- 安卓下面mid虽然可以正常工作,但发现了极大问题。在pc上,2w个drawcall的调用,和组成instance调用的开销区别非常小。但是在安卓下,天差地别,mid几乎和直接cpu裸掉2w次drawcall差不多了,需要详细的profile
-
[GPU Stats] 安卓系统上没有一个很好的gpu profile工具,高通的snapdragon profiler有点ptsd。考虑先通过vulkan的timequery和native的timequery,自建一个stats系统。来发现一下gpu上的性能问题。借此机会,重新梳理下stats系统的搭建。之前gkEngine上做得有点浅了。当然,计划分几步,第一步先解决掉安卓上的profile问题。
-
[Android RayTracing] 高通和mali从上一代的旗舰开始,都配备了RayTracing架构,虽然都支持RayQuery。一开始,我觉得也就是个噱头吧,RTX都还跑不明白。结果这次在我的SG 8gen2上实现了RayQuery,性能出乎意料。PrimaryRay加上bindless的材质shading,1920分辨率下,居然能拉到100-120fps,gputimer的结果在6-8ms之间。看起来,通过ray-tracing来做间接光照的hybird管线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考虑把skyvisibility, shadow, second bounce在hybird管线实现下,争取能在安卓上跑出一个可用的效果。
- 初步实现了一个Hybird Rendering管线,Direction Light和Indirect light分别两条ray,通过32帧的reproject temporal sample,得到了一个较好的groundtruth效果。Indirect打到物件,会尝试reproject到上一帧的结果,有值的话直接复用,实现二次反弹。
- 最终这个每像素2ray的管线,在android上也有较为良好的性能,同时间接光照的渲染效果接近PathTracing的Renderer
-
[ImGUI] 对ImGUI一直有一些偏见,可能是因为Unity PTSD。但其实ImGUI的设计真的十分精妙,之前确实没有看过他的实现。同时,Dear ImGUI的页面上,有大量的扩展作品,基本上,涵盖了编辑器的所有了。渲染器初步feature做差不多之后,考虑用ImGUI再搭建一个Editor的Application,用来搞一些材质编辑之类的事情,更好的测试渲染器在真实生产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 使用ImGUI开发了一个基础的编辑器框架,配合docking branch,很快便搭建起了一个类似主流引擎的编辑器架子。快速的接入了outliner,content browser,detail面板的雏形,接下来可以引入node editor,先做一个类似blender的可视化材质预览器,接下来再考虑材质编辑的事情。
- ImGUI的代码写起来,其实处处能感觉到slate的味道,但是写起来又更加的舒服,继续的用一段时间看看。
-
[OpenImageDenoise] 这是intel推出的一个专门面向RayTracing的降噪器,Blender Cycles也在使用,效果比Optix好。接进来还是花了不少功夫,主要是CUDA与VULKAN共享显存这件事。可以参考的代码不多,不过做完之后,效果非常好,FAST质量下,1080p的scene0可以跑到100fps左右,给16的temporal, 基本可以认为是Realtime PathTracing了。感觉,小拇指碰到了一下“圣杯”。cmake的时候,通过
-D WITH_OIDN=1
打开 -
[What's next] 项目的下一步走向何方?这是个问题,项目的初衷,可以说已经达到了80%了。抱着补课的目的开始这个项目,学习光追,学习现代渲染框架。目前可以说已经得到了我想要的了。在项目前期开发的过程中,不断的刷新了认知,收获了更多未曾考虑过的东西。反而,感觉项目的进度,从80%退回到了一个可能5%?项目未来我希望他成为新的尖端技术的试验田,就像gkENGINE对于刚入行的我一样,我可以通过这个项目,快速验证,学习,实践工作中的所需,可以自由的无所顾忌的coding,同时不断磨练自己的基础coding水平,同时在整个项目中里不留任何妥协。慢慢的做成一个可用的游戏开发工具。
当然,这是我目前的计划,计划可能随时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