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考之际,基础知识的学习已经十分全面深刻,然而,想要考取满分仍然十分困难,我们必须反思,为什么即使基础知识已经掌握了,仍然无法得到满分呢?在面对过许多靠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后,我发现,的确有一些思路是我自己难以想到的,导致想不到思路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 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和准确
- 对某些特征的敏感程度不足
- 受到惯性思维的束缚
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学习的本质就是说服自己,因为我体验到,在学习的时候感受到的难以理解,带给我的感觉往往是我暂时还无法认同它,而这种不认同感,其产生的内因是自己的见识、眼界等,其产生的外因是则是知识本身。
例如,我在初学《高等数学》时,认为连续函数的性质、可微与可导的关系等知识不知所云,认为它们不重要,我当时的眼界认为这些内容都是理所应当的,例如函数连续的定义:$\lim_{x\to a}f(x)=f(a)$,我就曾认为它是一个理所当然的性质,将它单独定义出来,岂不是多此一举吗?所以这个定义式在我心里曾经一度毫无地位,然而,真正面对相关题目时,却曾因为对该定义式的不敏感,导致难以对题目进行分析。
因为学习的本质是在说服自己,而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各有各的思维敏感点,只是学习知识,其实容易将自己束缚住,囚禁自己的思维,所以我们需要的是解放思想与矫正认知,而要达成这一目的,我们需要的就是实践,对于数学学习而言,最好的实践就是做题,
基于此,我提出了刷题的原则:
分析:面对题目时,努力回想相关的知识点
和解:若是思考了五分钟左右仍没有思路,可直接参考答案,与题目和解,因为若是思考了五分钟仍没有思路,那么这道题在考试中就是可以暂时跳过的。不过,和解其实是需要一定的心理素质的,因为这可能带给我们一些挫败的错觉。
跳过:那些自己一眼就能看出解法,且参考答案与自己的思路差不多的题目,可直接跳过,因为做它们就是在浪费时间,手工计算是十分耗时的。
- 但是,对于一些偏技术性的仍需要有意识地练习几次,例如矩阵对角化、二阶常系数非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等,它们的步骤较为繁琐,如果一个题目可以归结为这类问题,也需要练习几次相关流程。
反思:结合参考答案,反思自己为什么没能考虑出这道题的思路。
- 是由于自己的基础知识理解的不够透彻?
- 对题目中所涉及的变化不够敏感?
- 题目涉及的推导十分难以利用自己应掌握的内容推导出来?(也就是所谓的”超纲“)
如果错题的原因归结到自己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上,那么这道题就是有价值的,要抓住遇到了这道题的机会,来仔细矫正一下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这篇笔记中,我将按照我的刷题原则,重点关注那些自己无法快速找到思路的题目,从而实现对相关知识的矫正。
2024.12.12 RC_diamond_GH
设
一本 100 页的书,共有 20 个错字,每个错字等可能地出现在每页,按照泊松定理,在给定的一页上至少有 2 个错字的概率约为?
泊松定理:对于二项分布
一页上的错字数量满足二项分布
事实上: $$ \oint_L x^2\mathrm ds=\oint_L y^2\mathrm ds=\oint_L z^2\mathrm ds $$ 因此原积分: $$ \oint_L (x^2+y^2)\mathrm ds=\frac23\oint_L(x^2+y^2+z^2)\mathrm ds=\frac{2a^2}3\oint_L\mathrm ds=\frac{4a^2}3\pi a=\pi\ a^3=\frac34,a=\sqrt[3]{\frac34} $$
- 对称性不仅可用于化简原积分,也可以用于凑出积分形式,从而利用积分域的特性来更强劲地化简积分
设
A. 当
$$
\lim_{(x,y)\to(0,0)}\frac{f(x,y)}{\sqrt{x^2+y^2}}=0
$$
时,$f(x,y)$ 在
B. 当
D.
我们可以设
对于 A 选项,命题可表示为:
$$
\lim_{P\to O}\frac{f(P)}{|P|}=0\to \exist (A,B),f(P)=f(O)+(A,B)\cdot P+o(|P|)
$$
也就是说,$f(P)$ 在
对于 B 选项,命题可表示为: $$ \exist (A,B),f(P)=f(O)+(A,B)\cdot P+o(|P|)\to\lim_{P\to O}\frac{f(P)}{|P|}=0 $$ 按照命题前的式子推导: $$ \lim_{P\to O}\frac{f(O)+(A,B)\cdot P+o(|P|)}{|P|}=\lim_{P\to O}\frac{f(O)}{|P|}+(A,B)\mathbf e $$ 与第一问中的情形相同,这个极限未必等于 0,所以这个命题不成立。
对于 C 选项,命题可表示为:
$$
\lim_{P\to O}\frac{f(P)-f(O)}{|P|^2}=0\to\exist (A,B),f(P)=f(O)+(A,B)\cdot P+o(|P|)
$$
分析条件可知:
$$
f(P)-f(O)=o(|P|^2)
$$
分析结果可知:
$$
f(P)-f(O)=(A,B)\cdot P+o(|P|)
$$
取
既然
对于 D 选项,命题可表示为:
$$
\exist (A,B),f(P)=f(O)+(A,B)\cdot P+o(|P|)\to\lim_{P\to O}\frac{f(P)-f(O)}{|P|^2}=0
$$
对条件进行分析:
$$
f(P)-f(O)=(A,B)\cdot P+o(|P|)\
\lim_{P\to O}\frac{f(P)-f(O)}{|P|^2}=\lim_{P\to O}\frac{(A,B)\cdot P+o(|P|)}{|P|^2}=\
\lim_{P\to O}\frac{(A,B)\mathbf e}{|P|}+\lim_{P\to O}\frac{o(|P|)}{|P^2|}=
\lim_{p\to 0}\frac{o(p)}{p^2}
$$
我们只知道
设
题目中加粗的条件可以直接写成: $$ A^{-1}\begin{bmatrix}1\1\1\end{bmatrix}=2\begin{bmatrix}1\1\1\end{bmatrix} $$ 于是乎: $$ A^{-1}\begin{bmatrix}1\1\1\end{bmatrix}=2\begin{bmatrix}1\1\1\end{bmatrix},A^{}\begin{bmatrix}1\1\1\end{bmatrix}=6\begin{bmatrix}1\1\1\end{bmatrix}\ $$ 而又有: $$ A^=\begin{bmatrix} A_{11}&A_{21}&A_{31}\ A_{12}&A_{22}&A_{32}\ A_{13}&A_{23}&A_{33} \end{bmatrix} $$ 因此: $$ A^{*}\begin{bmatrix}1\1\1\end{bmatrix}=\begin{bmatrix} A_{11}+A_{21}+A_{31}\ A_{12}+A_{22}+A_{32}\ A_{13}+A_{23}+A_{33} \end{bmatrix}=\begin{bmatrix}6\6\6\end{bmatrix} $$ 于是所求的目标就是 6
(1) 计算
(2) 证明: $$ \exist\xi\in(0,1),\int_1^\xi\sin t^2\mathrm dt=\xi(\cos1-1) $$
(1) $$ g(1)=\int_0^1\mathrm dx\int_1^x\sin t^2\mathrm dt= \int_0^1\sin t^2\mathrm dt\int_t^0\mathrm dx=\ -\int_0^1 t\sin t^2\mathrm dt=-\frac12\int_0^1\sin t^2\mathrm dt^2=\frac12\cos t^2|_0^1= \frac12(\cos1-1) $$ (2)
定义函数
- 我想,或许很难想到构造一个
$h(x)=x^2$ 然后利用柯西中值定理进行证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