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signed in with another tab or window. Reload to refresh your session.You signed out in another tab or window. Reload to refresh your session.You switched accounts on another tab or window. Reload to refresh your session.Dismiss alert
不太擅長時間管理的拖延症患者。平時慵懶得什麼事都不想做,但偶爾寫程式到興頭上也會捨不得離開電腦去吃飯睡覺。從園藝系畢業之後做了一點作物分析的工作,那時候接觸到 R 語言與 MySQL 並以此寫了些 API。在學時有參加 ccClub 讀書會,結業後用 python 寫爬蟲 & 聊天機器人作結。報名選擇 A 方案,在家全職學習。
為何選擇 Lidemy
做作物分析時遇到很多困惑的地方。那時候都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上 Stack Over 大致了解解法與成因後就盡快接著做其它事。久了感覺自己獲得的電腦科學知識過於零碎,對於整體概念還是很不懂,於是想從基礎開始學。由於看不懂這領域一大堆名詞代表的意義,也不知道該從何開始學,決定先找個課程跟著走。
盡量把當週的文章看完、挑戰題做完。前期內容沒那摩多,會有比較多閒暇時間,我通常都拿來耍廢或是把課程有興趣的部分再看深一點,基礎打好後面遇到問題會更有頭緒。例如第四週講到網路基礎,我有去看 鳥哥 Linux 私房菜網路概念 的章節,雖然過一陣子細節忘光了,但遇到後面虛擬主機設定時,對子網路遮罩之類的概念沒什麼障礙。這時主要各種練習切版。實在沒什麼美感,所以有設計稿可以參照時真的很舒服。不然沒設計稿的作業畫面都被我亂搞,覺得功能面有做出來就很及格了不要太追究畫面。
此篇偏廢文風,資訊含量可能較低,請自行過濾需要的資訊,感謝。
個人背景
不太擅長時間管理的拖延症患者。平時慵懶得什麼事都不想做,但偶爾寫程式到興頭上也會捨不得離開電腦去吃飯睡覺。從園藝系畢業之後做了一點作物分析的工作,那時候接觸到 R 語言與 MySQL 並以此寫了些 API。在學時有參加 ccClub 讀書會,結業後用 python 寫爬蟲 & 聊天機器人作結。報名選擇 A 方案,在家全職學習。
為何選擇 Lidemy
做作物分析時遇到很多困惑的地方。那時候都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上 Stack Over 大致了解解法與成因後就盡快接著做其它事。久了感覺自己獲得的電腦科學知識過於零碎,對於整體概念還是很不懂,於是想從基礎開始學。由於看不懂這領域一大堆名詞代表的意義,也不知道該從何開始學,決定先找個課程跟著走。
先是看上 Udemy 上教網頁的課程,其實內容跟 Lidemy 差別不大,教前端御三家、react,後端用 MongoDB、Express。花兩個月走馬看花,課程中帶到幾個關鍵字:Hoisting、Event Loop、Prototype。為了搞懂它們到底在幹嘛,上網搜尋發現 Huli 的文章讀得最順。Huli 的文章猛在他不會用一堆名詞轟炸你,反而把前後文交代得很清楚,所以新手去讀也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雖然字很多但讀起來不會感到煩躁。
看多了 Huli 的技術文,開始好奇他如果寫廢文會長什麼樣子,隨著好奇心東翻西找,也就翻出 Lidemy 這個計畫。發現近期內打算開第五期,基於閱讀技術文建立的 Huli 信仰,這一定要參加的吧。我胡椒粉我驕傲。
報名準備
畢業那陣子情緒還蠻低潮的,為了轉換心情就把報名信當廢文在寫,好爽。下圖是我的報名信部分內容。
那陣子在玩寶可夢劍盾,Scratch 作品原本打算做寶可夢對戰,研究到一半覺得弄背景很煩,就隨便找個打磚塊的教學跟著做,再調整一些計分與生命值的功能就交了。CodeWar 似乎只需要寫三題,不過越寫越有趣就把報名條件上有列的題目都寫完,中途發現 JavaScript 各種好看的高階函式的妙用。
課程內容
基本上乖乖的跟著課程安排一週一週走。第零週心態培養的文章蠻推薦去閱讀的。以前看到厲害的人都會反過頭來責怪自己為什麼這麼廢、什麼都做不到。現在比較能認清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別人厲害那佩服他就好,自己只要維持原有的步調,持續往前總會有個適合自己的地方。也不是說讀完文章馬上就能培養好心態,不過可以知道別人遇到這個情況是怎麼想的、有什麼建議,在玻璃心碎滿地的時候好好思考,下次再玻璃心碎就能更快地復原。
盡量把當週的文章看完、挑戰題做完。前期內容沒那摩多,會有比較多閒暇時間,我通常都拿來耍廢或是把課程有興趣的部分再看深一點,基礎打好後面遇到問題會更有頭緒。例如第四週講到網路基礎,我有去看 鳥哥 Linux 私房菜網路概念 的章節,雖然過一陣子細節忘光了,但遇到後面虛擬主機設定時,對子網路遮罩之類的概念沒什麼障礙。這時主要各種練習切版。實在沒什麼美感,所以有設計稿可以參照時真的很舒服。不然沒設計稿的作業畫面都被我亂搞,覺得功能面有做出來就很及格了不要太追究畫面。
後期每週的內容可能被塞比較滿,或者需要比較多時間理解時,我選擇在時程之內盡量把課程的內容完成,沒時間就放掉一些挑戰題。因為很怕進度落後造成的壓力,讓玻璃心碎光之後躺在地上爬不起來,所以選擇以跟上進度為主。如果不怕壓力,我覺得好好把當週知識補齊再往前還蠻好的,畢竟知識都是互相關聯的,底子紮實後面遇到的問題就能更好理解。
因為課程開始前就決定好要走後端,所以 20 週以後的東西真的都沒學。老師建議是回頭把 14、17、18 週的挑戰題補完。身為一個專業的拖延症患者,當然到現在都沒做完XD。那別人學前端框架的時候我在幹嘛?做各種想做的事情,主要是耍廢。反正在 19 週左右又因為各種原因開始心情低落,快速把沒什麼興趣的 19 週課程影片看完後,趁著天氣轉涼冬眠了幾天,期間就是睡、吃、打開塵封已久的薩爾達荒野之息到處晃晃、在網路到處晃晃看別人心得或廢文、在現實到處晃晃呼吸新鮮空氣。狀態稍微回復後,寫了一些 14、17、18 週的作業。在 FB 社團看到別人有讓 localhost 使用 https 的討論。也看到 ngrok 的服務可以滿足這個需求,在簡單了解架構後試著實作。也有看看老師推薦的鐵人賽文章、玩玩 docker、看看 OAuth 之類的驗證模型長怎樣之類的。在網路的世界走走看看,遇到好奇的東西就停下來觀察。
期末專案
想寫一個方便查詢某手遊資料與攻略的網站,但一直在煩惱版面還有資料來源的時刻,看到 Dylan 在 Mattermost 尋找登山作為主題主題的專案組員。太無情了 Dylan,你真的太無情了。我只好直接捨棄構思到一半的專案,跳進去當吸奶仔。
我們小組有五個人,安排是一個主要負責前端,一個負責後端,另外三個支援兩邊。做為一個不碰畫面的後端,光是用課程之內學到的東西構成專案後端,有點過於簡單沒什麼亮點。可以思考看看如何資料庫設計(更深的如 index、正規化與反正規化)、API 怎麼設計(風格如 RESTful/RPC/GraphQL 的選擇、query string 帶資料的形式)、文件要怎麼寫才能讓前端比較好懂(Swagger、JSDoc)、身分驗證的機制(JWT、session、cookie)、存取控制(RBAC 或其它)、快取機制等等,很多可以深究的。找有興趣的東西為你的後端加點料,面試比較有東西可以聊。不過更多時候,是因為正在做的東西有需求,才發現有新的東西可以學。
不管要走後端前端,課程之後找幾位組員合作一個規模較完整的專案還是挺不錯的。很多盲點在多人協作之後才會碰到,完成之後好好檢討實作時心理堆積的那些「早知道……」,下次協作就能夠更順利。
求職準備
目前還在求職,可能拿到 offer 之後再回來補XD
Lidemy 在求職方面提供蠻多資源的,例如準備面試就有專門的課程,也有 Line 面試衝刺群練習口說,也能和老師、助教或同學討論履歷該怎麼寫。因為有真正在業界工作的人的建議,比較知道哪些資訊需要提供,哪些偏冗可省略。不然我大概會浪費一堆時間寫履歷的自傳吧,寫起來痛苦又沒人想看。
技術題方面覺得範圍太廣了,佛系準備。先複習作業的簡答題和上課筆記,確認自己都有弄懂。偏記憶方面的細節有點懶得追究,被問到不會再去確認。感覺這些是老師累積許久的面試問題精華,命中率挺高的。因為怕遇到白板題愣住,打算把常用的資料結構演算法實作一遍,再看看要不要寫 leetcode。作業系統、網路、資料庫方面的問題則是打算遇到不會再去查。
原本只想投 Node.js 的後端,可是投一陣子感覺好像沒人要我QQ。所以開始不管語言隨意投,總之先累積經驗再看看,途中有拿到喜歡的 offer 就當賺到吧。
總結
在 Lidemy 學到最重要的,我覺得不是技能本身,而是在心裡有張電腦科學領域的地圖。之後遇到問題就能知道自己是欠缺哪方面的知識,有方向地去補強,不用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
老師也蠻鼓勵大家問問題的。記得在某個地方看老師說過,如果課程中遇到問題卡超過一天(還是半天XD)就建議去問人。一直卡在那邊也無濟於事,花太多時間解如果跟不上課程反而成本更大。在認真思考過後還是不會的話,我也推薦把問題釐清後拿去問爆老師、助教或同學。不過還是要交代清楚問題產生的前後文,不然考驗的會是對方的通靈能力。
大概是這樣吧。在這裡學到很多,同時又覺得自己還是什麼都不會,不過比起半年前感覺踏實得多。步調也比較不會被別人拉著走,能依自己的節奏到處走走看看實在太棒ㄌ。
感謝學習過程中能有休息週小遊戲與廢文時間、老師的隨意聊、助教的 podcast 陪伴。突然有點懷念睡前邊玩健身環,邊聽助教聊工程師工作及機械式鍵盤的生活。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