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69 lines (35 loc) · 6.98 KB

72nd.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69 lines (35 loc) · 6.98 KB

第七十二章·九青(三)|大王叫我把词填

书对史,传对经,鹦鹉对鹡鸰。黄茅对白荻,绿草对青萍。风绕铎,雨淋铃,水阁对山亭。渚莲千朵白,岸柳两行青。汉代宫中生秀柞,尧时阶畔长祥蓂。一枰决胜,棋子分黑白;半幅通灵,画色间丹青。

汉代宫中生秀柞,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曾经到周至的五柞(作)宫小住,此宫中生长五棵柞树,古人认为这是祥瑞的预兆。

尧时阶畔长祥蓂,蓂(冥)也是传说中的一种瑞草。据《竹书纪年》记载,尧时有蓂草夹阶而生,从初一起每天长出一荚,从十六起每天落掉一荚,可以根据它来确定日期。

这章可讲的典故就这么多,还好,我看到了雨淋铃。

雨淋铃本为唐代的乐曲名,相传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逃亡蜀地,路过剑阁时,闻雨中铃声与空谷相应,思念杨贵妃,遂作《雨淋铃》。老高在上一章推介的《剑阁闻铃》,诉说的也是这样一段故事。

据说当时玄宗身边的梨园子弟只剩下张野狐一人,此曲经他传出,成为了一个词牌,又可写做《雨霖铃》。

最著名的那首,我想大家都知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柳三变。

「三变」典出《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他还有两个哥哥,分别叫柳三复和柳三接,应该是分别出自《论语.先进》的「三复白圭」和《易经.晋》的「昼日三接」。三段话的具体含义大家都自行搜索吧,柳老爸这起名的功力,看的我膝盖直疼。

三兄弟都才华横溢,名噪一时,时称「柳氏三绝」,当然最绝的还是「超级变变变」。

柳三变年少成名,不到二十作《望海潮.东南形胜》,「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算是宣传杭州的极品软文了,迅速传播开来,三变遂成网红。

百年之后,金帝完颜亮读罢此词,瞬间激起了「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野心。

这是后话,此时的柳三变,网红之后颇有些飘飘然,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于是开始流连夜场,听歌买笑,对公务员考试的资讯不够关心。偏赶上那年宋真宗整顿文风,三变「属辞浮糜」,未被录取。

柳三变对此非常不满,免不了利用自己的公众号发回牢骚,一首《鹤冲天.黄金榜上》「…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意思大体就是:无所谓,哥做网红也挺好!

应该说柳三变还是低估了自己的影响力,这首词的阅读量很快就上10万+,传来传去还传进了宫中。后来三变再试,本已上榜,政审时却被宋仁宗拿下,理由是:你既然喜欢浅斟低唱,又何必在意功名,「且去填词」!

所以说,文章也不能乱写,秋后算账的例子还是不少的。一篇热文遂令三变终生不得其志,无奈中开始了他职业填词的生涯。

他的名片上印着「奉旨填词柳三变」,面向的客户是主要是歌伎,帮她们出新专辑,收入还可以,身边有吃有喝有美女。应该说,有段日子里,三变还是很享受这样的生活的。「大王叫我把词填,我把人间转一转。打起我的鼓,敲起我的锣,生活充满节奏感…」

但人到中年,玩心淡了,还是抛不下功名。于是找人办了一个假身份证,从此改名柳永。暮年及第,做了几任基层干部,退休时任屯田员外郎,故亦称柳屯田。

据传,其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无人祭奠。歌伎们念他的才学和恩惠,凑钱替其安葬。每年清明节,又相约祭扫,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会」。

柳永于词贡献颇大,他是两宋词坛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在宋词880多个词调中,属于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的就有一百多个。

词至柳永,令、引、近、慢,体制始备。在他之前的词以令词为主,唐加五代,慢词不过十几首。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数量之多,水准之高,彻底改变了令词一统天下的格局。

令词和慢词的概念我们之前没讲过吗?好吧,一点也不神秘。短的是令词,长的是慢词。明朝开始小令、中调、长调三分法,还把58字和90字作为临界点。怎么说呢,一点也不科学。

柳永对词的另一个贡献是词的俗化。没办法,他的客户是歌伎,歌伎们的客户就杂了,词写的太雅基本卖不出去。俗有俗的好处,传播力强。所谓「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据说当时某高官家里请客,来宾非富即贵。主人翁为了展示一下五岁幼子的才华,就唤他过来给大家背首诗。小孩子脱口而出的就是柳永的这首《凤栖梧》,「…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这首词在当时是限制级,宾客们面面相觑,主人翁怒火中烧,给了儿子一个耳光,然后喟然长叹:孺子不可教也!

举这么个例子,一方面要证明柳词之俗和传播之广,一方面是因为这主人翁和五岁幼子也都不是外人,父亲叫晏殊,儿子叫晏几道,词学史上鼎鼎大名的一对父子。

晏殊比柳永略小,绝对的人生赢家。

七岁能文,十四岁时以神童身份参加宋真宗主持的考试,「神气不慑,援笔立成」。等到复试时,晏殊发觉试题是自己温习过的,就要求另出试题。宋真宗再次出题,晏殊仍得高分。真宗大喜,赐同进士出身。

仁宗朝,晏殊五十一岁拜相,以奖掖后进闻名,范仲淹、王安石出其门下,韩琦、欧阳修等人均被重用。

当然,我们现在回头看晏殊,他的身份是词人而非名相。其人是太平宰相,富贵闲人,其文亦温润秀洁,清新俊雅,有「导宋词之先路」、「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

其代表作是那首《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和那首《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柳永和晏殊是见过面的。当时柳永还叫柳三变,已经被仁宗要求「且去填词」,做不成官,便想到有同样爱好的晏殊府上走走门路。

晏殊问:先生填词么?三变答:和您一样,也填些词。晏殊笑笑说:我虽填词,不曾写「针线慵拈伴伊坐」(柳永《定风波》句)这样的句子,于是柳三变很尴尬的离开了。

「人生的环境,乞食嘛会出头天。莫怨天莫尤人,命顺命歹拢是一生」,岁月对每个人都很公平,柳永去世后不久,晏殊也去世了。

当时晏几道18岁,风流公子的生活同本章一样戛然而止。

不过大家放心,讲词就绕不开晏几道,很快他就会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