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28 lines (14 loc) · 7.74 KB

3rd.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28 lines (14 loc) · 7.74 KB

第三章 · 一东(三)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老规矩,读三遍)

老高在每一章篇首黑体字的下面,都会写上「读三遍」的字样,但其实我心里清楚,没有人会真正去读。这段黑体字是《声律启蒙》的原文,不认真去读这段原文,只看老高在后面嘚吧嘚,无异于买椟还珠尔。《声律启蒙》在过去是启蒙读物,一般会放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后来学,大体相当于小学三四年级的课程。其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孩子们掌握声韵和对仗,增加孩子们的中文词汇量,包括对典故的理解和运用。《声律启蒙》依平水韵平韵三十部排列,每一韵三小节,从单字对到十一字对若干。因为有的韵宽(韵字多),有的韵险(韵字少),所以有的段落会通俗流畅,有的段落则会晦涩难懂。遇到晦涩难懂的段落,老高的发挥余地就大,但其实通俗流畅的段落才应该是大家学习的重点。如果把水煮声律启蒙看成是一盆水煮鱼的话,老高写的都是佐料,《声律启蒙》才是那条鱼!

这一节就是典型的通俗流畅,就讲讲鬓皤,剩下的篇幅咱们讲对仗。鬓皤就是鬓角白了。很多注解说这是用了潘岳的典故,我觉得倒也未必。少白头的多了去,比如上一章讲过的颜回(二十九发尽白),相比之下,潘岳的情况好多了(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但毋庸置疑,潘岳的确是「少白头」的代言人。潘岳的白发出名,因为「潘鬓」这个词出名,「潘鬓」这个词出名,因为李后主这句「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出名。

如果这些你都不知道,那老高只好提他的艺名了,没错,潘岳就是潘安!尖叫声有木有!没有?「貌比潘安」听过没?就是说什么样的是男神,长得像潘安的才可以叫男神!潘安就是男神的标准!据说潘神每次出游,都有大批脑残粉追随,献花的献花、掷果的掷果(可不是榴莲),闹出个「掷果盈车」的典故。谁说古代女子矜持,西晋时蛮狂放。可贵的是这个潘神用情专一,与妻子杨氏十分恩爱,留下个「潘杨之睦」的说法。潘安还有个小名叫檀奴,后来檀奴、檀郎、潘郎全都成了美男子的代名词。潘神把长了白发叫做「始见二毛」,「二毛」就是说头白有二色,是很文雅的说法。但现在又出来个「五毛」,就显得「二毛」也怪怪的。檀作文兄的文集本名《二毛集》,出版社居然自作主张改成了《美的沉醉与生的执着》,真是沉醉了。

剩下的篇幅,我们讲讲对仗。

在讲之前,有必要说说这一系列文章的大体规划,在说之前,又不妨岔开一笔,聊聊时下热播的《中国好声音》。我看好声音,看四大导师抢人,满嘴音高音准辨识度,什么HiphopJazzBlues的,也觉得音乐好深好高冷。但仔细想想,音乐再深再高冷,我辈再不明觉厉,它也是由一段段曲子一首首歌组成的,听多了自然就会有些见解。

国学同样是个大系统,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领域无一不包,大家一样会不明觉厉。老高唯一看过的一本有关于国学的系统性著作是钱穆先生的《国学概论》,看完之后就感觉学国学如老虎吃天,无处下嘴。但换一个思维,国学也不过是由一本本著作,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词,一幅幅对联所组成的,读多了自然也会有心得。所以当我们把鲸吞改为蚕食,把全力出击改为零敲碎打之后,一切就简单了很多。所以,我们这一系列文章,每一章讲《声律启蒙》中的一节(全文九十章,先倒吸一口凉气),有典故时先讲典故,没典故时讲专题,优先讲的是对仗和声韵。

好了,讲对仗。《辞海》中对仗的注释是「指诗文词句的对偶」,这个注释略显含糊,但还是说到了点子上的。它起码说清楚了两个问题:第一、对仗是一种特殊的对偶;第二、这种特殊性来源于诗文词句的要求。《辞海》没有说清楚的是这种特殊性到底是什么。讲清楚特殊性之前要先捋一捋普遍性。无论对偶还是对仗,都是就两句话而言的,所以叫「对」。都要求这两句话字数相等、同一位置的词性相同,就是前面说过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量词对量词,数字对数字种种。

有一段传统相声叫《八扇屏》,逗哏做了一副对联叫「风吹水面层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被捧哏的一顿数落,其原因就是「层层浪」一定要对「点点坑」,「千层浪」才能对「万点坑」。又比如《白事会》中有一幅传统挽联「纸灰飞化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现在有些演员说成了「纸灰飞化白蝴蝶、血泪染成杜鹃红」,这就是没文化的体现了。郭德纲在这一点上就做的很好,不止说得对,而且能把「蝴蝶」读成「护铁」,说明他在传统继承上做的很好。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蝴蝶」如今都是平声字了,用来对同样是平声的「杜鹃」就不合适了,所以老先生都是仄读的。说到这里就引出了对仗的特殊性了,就是在对偶「字数相等、词性相应」的基础上,再加上一条「平仄相对」(当然还有避同字的要求)。

「平仄相对」本身是近体诗的特殊要求,所以《辞海》说「对仗是指诗文词句的对偶」是很恰当的。由平仄生发出来的声韵和格律也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放在一起讲容易讲乱了,这里简单出来露个小脸,后面会有特写。我们现在的普通话有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大家姑且先把阴平、阳平(一二声)理解成平声,把上声、去声(三四声)理解成仄声(不远的将来我们再来讲这样理解其实是不对的)。

那么我们来看这样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鬼故事大王蒲松龄这幅心灵鸡汤联很有名,老高小学三四年级就会背,但当时总是背错,把「百二秦关终属楚」背成「百二秦关终归楚」。因为我一直觉得「终归楚」更通畅,其实即使现在我也如此认为,但「终归楚」行不行呢?不行,「归」是平声,而上联同一位置的「吞」也是平声,所以此处只能是「终属楚」。

明白了对联中平仄的秘密后,还有一个赠送的好处,就是你可以轻易的分清春联的上下联了。对联的传统是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福满门」就一定的下联。古人写字从右向左竖排,所以贴对联也要这个顺序(横批从左到右的也就只好将就了)。当然,现在市场上有些春联两联都是平声尾或者都是仄声尾,这是全民没文化的具体体现。千万不要买这样的对联,也不要贴错顺序,免得暴露你的国学下限。

凡事都有例外,也偶有上平下仄的情况,主要体现在集句联中,比如「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关于对联,还有很多问题没讲完,留在后面。